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数字呼和浩特“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时间: 2024-11-15 00:04:23 | 作者: 大气常压等离子清洗机
产品介绍
各旗、县、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企业、事业单位:
现将《数字呼和浩特“十四五”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十三五”以来,呼和浩特市党委、政府格外的重视信息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数据资源发展初见成效,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亮点频现,数字政府建设稳步推进,数字社会服务持续升级,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慢慢地加强,为进一步深化数字呼和浩特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字基础设施慢慢地增加。宽带网络逐渐完备,4G网络覆盖率达98%,移动宽带普及率达124%,5G基站数量已建成3234个,行政村宽带全覆盖,移动宽带下载速率居西部省会城市第4位。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互联带宽能力700G,开通网间带宽达到600G,是全国现有直联点建成时开通带宽最大的直联点。服务器装机能力达72万台,在建73万台,人工智能超算平台投入运行,总运算能力超100PFLOPS,达到全国人工智能超算领先水平。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加快智能化升级,物联网传感器积极部署,实现对道路、桥梁、路灯等市政基础设施动态监测管理。
数据资源发展初见成效。数据共享相关制度逐步完善,制定印发《呼和浩特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部门数据接入规范(试行)》等9项标准规范。人口库、地理信息库等基础数据库初步建立,专题数据库初具规模,公共资源诚信库交易主体达22万家。数据自动化采集汇聚能力慢慢地增加,视频图像资源平台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教育行业、旅店行业等共9万余路重点视频资源采集汇聚,平台可用视频监控总量达112万路。数据共享开放能力稳步提升,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国家、自治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连接,已覆盖全市51家单位,完成36家单位数据采集,挂接1165条目录,数据资源总量达147亿条。
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快。十三五期间,大数据产业链日趋完善,大数据企业达到400余家,从业人员达3160余人。内蒙古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工业互联网北方区域中心、国家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体系北方节点以及微软大数据及AI应用孵化基地等一批代表行业领先的前沿技术项目落户和林格尔新区。同方计算机填补大数据装备制造产业核心设备制造空白;显鸿科技建设蒙芯智能物联网产业一体化平台,打造包含多领域的产业生态圈;创维电子、TCL光电科技液晶电视产能400万台,居全区首位。
产业数字化亮点频现。“三农三牧”信息平台上线运行,构建农牧业数据“一张图”。伊利集团率先在业内建立产品追溯程序和母乳研究数据库,智能化饲养的比例达到98%。蒙牛集团建成全国首例乳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数字化工厂,生产效率提升20%。蒙草集团建成草原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数据信息近62万条。智能制造水准不断提升,蒙牛、伊利、华唐铝业、金宇保灵入围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名单。东方国信建成内蒙古工业企业空压机经济指数平台,航天云网注册工业企业用户2859万家,工业“上云”2339户。智慧景区数量稳步提升,A级景区实现WiFi全覆盖,白石头沟等品牌景区实现旅游智能服务。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26733亿元,网络零售额1645亿元,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与金川工业园内蒙古电子商务产业园两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产业带动效应凸显。
数字政府建设稳步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逐层推进,市电子政务外网接入了市属委办局及二级单位143家,连通了市四区98%以上社区、五个旗县95%乡镇。政务云应用逐步升级,政务云为全市61家单位、149个项目、365个系统提供上云服务。呼和浩特城市大脑建成运行,形成“1个智能中枢+4个基础支撑体系+N个城市应用”架构。“互联网+政务服务”亮点突出,不动产登记、交易、税务“一窗式”综合受理工作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视频专网建设初具规模,依托雪亮工程实现了先期部署,形成主干“双万兆”覆盖的视频监控专网与公安信息专网。建成党建引领基层网格智慧化平台,包含党建一张图、基层治理等六大模块。优化数字城管平台,整合构建闭环流转工作新机制,提升首府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数字社会服务不断优化。智慧医疗建设成效显著,居民电子健康码在预检分诊过程中全面启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础功能部署完成。呼和浩特市入围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基于“互联网+居家养老”的“一台五网”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启动建设。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效果良好,资源总数达100万条,资源存储规模达16384G。智慧人社“一网通办”综合服务平台上线项人社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在线K智能电视终端,实现远程法律服务“电视办”,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数量全区领先,建成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1个、孵化器1个、众创空间3个、星创天地3个,建成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3个、工程技术中心14个、企业研发中心13个。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1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2家。人才引进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出台《呼和浩特市大数据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呼和浩特市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若干措施》,人才引进范围、人才待遇、配套服务等逐步明确。本地人才培养能力逐年增强,内蒙古大学等7所高等院校陆续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大学设立大数据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大数据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1600人。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和林格尔新区与清华大学、华为、科大讯飞等开展人才培养合作。
总体来看,数字呼和浩特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统筹推进能力有待提高。数字化全面转型的“全市一盘棋”思想尚未树立,统筹机制有待完善,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能力不足,数据孤岛、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数据资源体系尚不健全。数据资源标准规范不健全,数据本地留存率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支撑能力弱,缺少政企数据合作机制。三是数字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数字产业化规模小、链条短、层次低,数据中心产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尚未发挥。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传统企业普遍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大数据与农牧业、工业、能源、服务业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数字化管理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政务服务离“好用、易用”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政府业务协同场景有待进一步拓展,科学决策支撑能力亟待加强。五是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不足。核心信息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数字人才严重不足。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为数字呼和浩特建设带来新矛盾新挑战。
从经济动能上看,数字经济成为呼和浩特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举措。当前,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持续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开启新一轮经济周期,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引擎。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各行业融合日益深化。呼和浩特市乳业、草业、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优势突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潜力巨大。加快建设数字呼和浩特,发展数字经济,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高质量供给、拓展高品质需求,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平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从城市治理上看,加快数字呼和浩特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当其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习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疫情防控期间,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及其应用作为战“疫”武器,显著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后疫情时代对社会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数字呼和浩特建设顺应数字化智能化新浪潮,符合城市治理现代化新方向,恰逢其时正当其势。
从社会发展看,推动呼和浩特数字社会快速发展,有助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消除物理空间隔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疫情期间,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协同办公、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等服务快速普及,有效缓解公共服务覆盖不均衡问题;共享经济、智慧家居、数字文旅、智能护理等新模式竞相涌现,助力充分释放数字社会消费潜力。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信息惠民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成,智慧人社实现“一网通办”,入围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持续升级信息惠民服务,加快数字社会发展,是数字呼和浩特建设发展的重点。
从发展基础看,数字新基建和数据新要素成为提升城市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支撑。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为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相继发布新基建的相关政策并积极推动落地实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数据已经成为推进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呼和浩特市作为自治区首府,数据中心等算力设施基础扎实,数据资源丰富,为数字呼和浩特建设提供了数据底座和关键支撑。
从区域发展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数字呼和浩特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在国内大循环方面,呼和浩特作为呼包鄂榆城市群中心城市,要以高标准引领智慧城市群发展,以更大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数字技术充分连接人、物、服务,提升供给体系与需求体系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为内循环经济打造新增长点。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正积极申请自由贸易试验区,呼和浩特要抢抓新一轮开放机遇,着力推进规则探索,创新政策举措,引领丝绸之路数据港建设,助推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习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为“数字底座”,以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双轮驱动,以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态为建设重点,以数字化全方位区域合作引领向北开放“桥头堡”重点城市建设,以网络安全支撑筑牢祖国北疆安全屏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全面支撑美丽青城、草原都市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把提升市民满意度作为数字呼和浩特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让建设成果惠及全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提升数字生态治理能力,助力建设生态首府,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坚持系统观念,协调发展。强化以统筹集约为目标的建章立制,实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加强各部门、各旗县区、各项目在系统对接、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政策融合、标准规范等关键环节的协调发展。充分对接国家、自治区、呼包鄂榆城市群、呼包鄂及乌兰察布协同发展以及呼和浩特市重大战略规划部署,确保数字呼和浩特各项工作与国家、自治区发展目标、方向高度一致,紧密衔接。
坚持数据驱动,创新发展。强化数据的关键核心要素地位,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应用,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创新在数字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汇聚京津冀及国内外智慧资源,突出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支撑创新首府建设。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破除制约数字呼和浩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政企协同推进建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带动数字呼和浩特建设开放发展。
坚持技术引领,安全发展。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运营管理、数据开放等关键环节,强化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安全检测与审核制度落实,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发挥能源、地质、气候等优势,适度超前部署高标准、高水平、绿色化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和北方地区高性能超级计算中心,提升区域性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地位,建设“中国云谷”。
中国北疆数字经济示范区。以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突破口,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字经济与乳业、电力能源、石油化工等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中国北疆数字产业集群。
中西部智慧城市新样板。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数字生态治理,助力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实现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打造全区引领、数聚智汇的智慧青城,成为中西部智慧城市新样板。
到2023年,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重要领域、特色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中国北疆信息产业集群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数字化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大脑功能完善,数字呼和浩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做到“走在前、作表率”。
到2025年,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先进泛在,建成较为完善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数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大脑作用充分发挥,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基本建成,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生态治理水平全国领先,数字呼和浩特建设取得全面成效。
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程度达到新高度,信息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支撑建成现代化首府。
入能力达到600Mbps,数据中心规模、数字计算能力和服务能力持续领先,数据中心装机能力达到150万台,超级算力达到140P左右,率先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到2025年,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基本形成,算力规模、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数据中心装机能力超过200万台,超级算力达到200P,5G网络用户普及率超过80%,建成支撑全国、辐射亚欧的国家算力基础设施基地。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到2023年,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壮大,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超过200家,“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成效显著,重要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建成5个以上行业影响力显著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3-5家登云标杆企业。到2025年,数字化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转型,数字经济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深度显著增强。
数字政府高效协同。到2023年,一体整合大平台、共享共用大数据、协同联动大系统的架构基本形成,信息资源目录可共享率达到90%,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城市大脑在政务服务、政府管理和政府科学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到2025年,信息资源目录可共享率达到95%,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全面实现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数字政府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智慧社会普惠便捷。到2023年,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就业、社区服务等领域数字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5个以上智慧社区试点。到2025年,社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水平全面提升,数字公共服务能力和公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智慧社会建设成效全面惠及人民群众。
大力推进移动网络建设。加快5G规模组网与商业化应用,实现全市主城区、重要功能区、重点应用区5G全覆盖,并逐步向乡镇、村延伸覆盖。重点推进“5G+智慧医疗”“5G+农牧业”“5G+工业互联网”等场景落地,打造一批呼和浩特5G特色行业应用标杆。发挥内蒙古5G产业创新联盟作用,培引掌握5G产业核心要素、对5G产业上下游有联动影响、具有垂直一体化整合能力的企业。持续加强城市地下空间、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旅游景区等盲点区域的4G无线G网络覆盖范围。扩大窄带物联网覆盖范围,保障室内场所、地下环境、林区等遮挡、边缘区域及偏远地区的窄带物联网网络信号覆盖。
提升固定宽带网络能力。继续实施“宽带呼和浩特”战略,支持基础电信企业持续加大投入,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实现“万兆到楼,千兆到层,百兆到桌”的城市光网发展目标。推进农村百兆光网全覆盖,加快农村光纤网络升级改造。实施骨干网“出口带宽倍增计划”,大幅升级和扩容北京方向互联网出口带宽。依托骨干直联点、云计算中心,将呼和浩特市打造成为中国北疆重要信息互联枢纽和连接全国的信息通信“高速公路”重要关口。推进区域性国际通信出入口、国际互联网转接点建设,支持和林格尔新区引入和部署互联网根镜像节点,创建国家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落地呼和浩特。
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部署。加快数据中心IPv6改造,提升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建设IPv6根服务器。加快城域网IPv6升级,引导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市属重点企业网站、各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云服务平台以及应用终端加快IPv6升级,实现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提升端到端IPv6覆盖率。结合5G网络建设加快接入设施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改造,初步实现信息通信服务按需供给,信息网络应用个性定制、即开即用。
1加快5G网络建设和应用示范。加大5G基站选址、用电等支持力度,扩大5G建站规模,加强5G室分系统建设,以建设SA网络为目标,加快5G网络建设,持续推进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和各区功能性覆盖、形成有规模效应的应用。到2021年,主城区、和林格尔新区、重要功能区、重点应用区完成5G规模组网并实现商用。积极引导本地运营商与大数据行业企业合作,加快5G与重点领域创新示范应用。到2023年,5G基站突破5000座,在自动驾驶、健康医疗、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超高清视频等领域,打造5至8个示范应用场景,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标杆。搭建5G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和培育一批5G应用企业,打造自治区级5G应用创新基地,加快形成5G应用产业集群和5G应用产业人才集聚中心,积极推动内蒙古5G产业创新基地项目建设,引导5G创新成果转化。
2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开展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支持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开展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申建工作,加快形成以骨干直连点为核心、以交换中心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网络互连体系。
构建绿色集约高效数据中心。推动数据中心节能技改和用能结构调整,打造绿色集约高效的数据中心。继续推进“计算存储能力倍增计划”,统筹建设全市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重点建设一批公共服务、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数据中心,满足国家级海量数据资源集中存储的业务需求。积极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强化绿色数据中心资源的异地调配能力,探索跨区域服务模式,力争成为全国区域级数据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之一,打造国家算力基础设施北方中心。落实土地、电力等方面优惠政策,推动数据中心与本地企业组团式合作,面向城市治理领域、重点行业企业、跨国企业,提供数据中心(IDC)解决方案。
加快布局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实施“高性能计算机算力翻番计划”,建设内蒙古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北疆大数据计算支撑平台、和林格尔旷视超算平台,打造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数据存储和高性能超级计算中心,重点面向科学计算、模拟仿真等超算应用场景,为周边区域尤其是京津冀地区企业提供高性能超算服务。探索建立量子计算设施和试验环境,部署和发展面向未来的新型计算科技和能力,培育新型计算产业技术创新应用生态环境。
合理布局边缘计算能力。合理布局边缘计算节点,优化整合原有部分小型数据中心改造为边缘计算中心。推动云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优先在商业区、产业集聚区、人口密集区等地布局集网络、存储、计算为一体的边缘计算节点,满足安防、交通、制造等领域在实时业务、智能应用等方面快速计算需求。
1.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中心能耗评价指标体系和覆盖全社会数据中心的能耗动态监测调整机制。综合考虑数据中心技术水平、投入产出比、下游产业数字化拉动能力等表现,优化和改进数据中心能耗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区域数据中心能耗年度审查评价机制,强化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效率,提升风电、光伏等新型能源在数据中心供电中所占的比例。到2025年,全市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使用效益(PUE)达到13以下。
2.实施计算存储能力倍增计划。继续支持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二期、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二期、东方国信工业互联网北方区域中心、中国联通西北(呼和浩特)基地建设,打造国家北方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存算一体的数据中心资源高地。有序推动中国银行总行金融科技中心、自治区信用联社灾备中心等金融机构数据中心建设。
3.建设边缘计算节点。面向无人驾驶、全景VR、智慧工厂等5G应用场景,优先在厂区、园区利用通信机房、多功能杆柱等部署移动边缘计算节点。
全面部署推进协同化智能交通设施。推进道路、桥梁、公共服务设施、停车场和信号灯智能化建设,完善指示指路标志系统,在城市主干道路、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加装导引终端,实现智慧导引。鼓励应用公路、桥梁等智能养护设施,建立集公路、桥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启动车联网运营示范区建设,在连接主城区与呼和浩特新机场、和林格尔新区等重要快速路上率先部署车路协同装备。
加快布设清洁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持续推动建设电力物联网,开展配电网终端智能化改造。创新“互联网+新能源”发展模式,建设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合理布局风能、光伏发电设施,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比例和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市级能耗在线监测大数据平台,督促重点用能企业、商业办公等建筑加快部署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端,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推进供能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高效洁净、无缝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大力推广“多表合一”,实现水、电、气、热多表信息的集中自动采集和跨行业数据共享。推动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建设,完善智能化供热体系,打造“供热一张网”,实现热源统一调配。积极推进智能充电桩布局,搭建市级智能充电桩服务平台。
推进布设千万级规模的市政感知设施。加快物联网终端部署,推动路网、管网、水电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围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整合各行业各部门物联感知终端,推动“万物互联”发展。推动智能灯杆、智慧管网(廊)、智能停车场、智能取物柜、无人贩卖机、智能垃圾分类收集箱、智慧门牌等合理布局,着力提升智能化、集成化和综合化服务水平。探索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构建城市全覆盖的数字化标识体系,打造和林格尔新区数字孪生示范区。加快推进数字水利设施建设,布设雨量、水位、流量、水质、墒情等感知设备,提升黄河流域等重要水资源动态监测和智能感知能力。
1.开展无人驾驶示范。以无线通信、定位导航等技术为支撑,推动车辆与道路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广泛互联和数据交互。构建“人—车—路—云”多层数据融合与计算处理平台,差异化、规模化开展无人驾驶道路测试,依托旅游公路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线G环境下无人驾驶先导区。
2.推广新能源充电桩。引导在线充电桩服务运营商之间的结算互通,建立全市统一充电设施公共服务平台,
规范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实现充电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向车主提供找桩、导航、充电、支付等一站式服务。鼓励企业运用共享数据加快建设便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布局合理的智能充电管理体系,推动私桩共享,增加需求响应资源。坚持桩站先行、适度超前,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和充电桩建设,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公交充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网络,新建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新建公共停车场按照一定比例配建新能源汽车停车位,加强居民小区、商业楼宇、行政办公、公园、大型产业功能区等重点区域停车场充电桩建设,推进居民小区智能充电试点。
3.开展智慧杆柱试点。鼓励新建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管理、环境监测、5G通信、应急求助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杆柱。组建智慧杆柱投资建设运维主体,强化智慧杆柱建设统筹,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加入智慧杆柱建设,有序推动智慧杆柱在市区的部署。到2023年,在新建区域、人流集聚区打造试点示范,建设成为多功能智慧杆柱示范市。
4.试点建设智慧管廊。加快推动市政配套道路、电力管廊、“两河一廊道”生态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和林格尔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因地制宜设置改造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运行控制等智能设备,建设智慧管廊综合运营系统,逐步实现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和智能处置。到2023年底,城市新建道路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化覆盖率不低于50%。
5.打造和林格尔新区数字孪生示范区。加快新区物联网终端部署,推动新区路网、管网、水电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重点推广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构建覆盖全和林格尔新区的数字化标识体系和感知设施系统,依托和林格尔新区高性能计算优势,实现海量数据资源汇聚和深度学习,有效提升新区规建管感知、管控、评价等一体化管理水平,打造自治区绿色智慧数字孪生城市示范引领区。
建立健全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梳理城市大脑大数据平台以及各智慧应用数据和服务数据资源,根据各部门职能职责编制形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清单,明确数据资源共享属性和开放属性,依法依规形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数据采集、汇聚、存储、共享等环节的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完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实现数据资源分级分类共享、权责明确、审计清晰、安全可控的管理目标。
推动建设“青城大数据湖”。建设完善人口、法人、宏观经济、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库,以及公共安全、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城市部件等主题库,加强数据动态更新,保证数据质量。围绕重点业务领域,积极争取自治区数据向市级基础数据库“数据返还”,强化本地化数据支撑能力。整合监控视频、网络通信、交通物流、卫星定位等数据,通过集成存储、授权调用,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为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鼓励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利用网络搜取、传感采集、自愿提供、有偿购买等方式,推动行业数据、第三方社会数据依法有序汇聚。
1.完善基础数据库。持续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定期更新基础数据。建设宏观经济、电子证照、公共信用等数据库,并与自治区基础数据库对接。
2.建设主题数据库。围绕重点领域业务需求,建设公共安全、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城市部件、能源等主题数据库,为领域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完善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功能,简化数据申请使用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于国家、自治区建设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推动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促进有价值政务信息向社会公众和企业开放。推进水务、电力、燃气、热力等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数据按需接入,同步对接自治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市四区和各旗县区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大力发展数据创新应用。编制城市大脑资源服务申请使用流程规范,建立城市大脑数据治理和运营服务体系。在产业发展、政务治理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扩展数字呼和浩特智慧应用专题和场景建设,实现智能挖掘应用场景,重点围绕交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智慧化建设需求,打造一批大数据创新应用和典型案例。探索建立城市大脑大数据创新发展实验室,同企业、高校开展合作,充分挖掘数据资源价值,打造数据社会服务体系。
拓展数字呼和浩特智慧应用专题和场景建设。依托城市大脑,在产业发展、政务治理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扩展数字呼和浩特智慧应用专题和场景建设,重点围绕交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智慧化建设需求,打造一批大数据创新应用和典型案例。探索建立城市大脑大数据创新发展实验室,推动企业、高校及其他部门开展合作,充分挖掘数据资源价值,协助打造数据社会服务体系。
探索推行数据要素市场化试点。发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优势,支持建设市场化运营的大数据交易流通平台,通过试点方式探索建立数据交易、数据授权运营等相关规则,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定价机制,面向重点产业应用开展数据资产评估、数据征信、数据融资、数据交易、结算交付等全流程服务,促进数据资产市场化流通。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搭建全市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率先面向数字人才推行“人才绿卡”制度,完善“绿色通道”协调机制,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提供便利。启动人才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首府人才信息库。依托“草原英才”工程、“鸿雁行动”计划和重大信息化项目,加快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学科带头人、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以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为依托,集群式引入人才团队。率先在数字技术领域推动构建“人才飞地”,探索推广“研发在首都,转化在首府”的引才模式,加快建设京蒙数字人才社区。支持数字经济企业采用期权、股权激励等方式,积极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完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加强本地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支持驻呼高校、高职院校和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开设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等新专业,积极推动高水平院校之间交流合作、联合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鼓励校企联合开展本地数字人才培养,着力提升本地青年员工数字素养,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人才培养提升机制,建立共享开放的数字人才培训平台,实现课程上云、资源上云、实训上云、科研上云,共建共享数字人才教育教学资源。采取集中授课、在线学习等方式,提升领导干部和全社会的数字素养。
1.搭建全市统一的数字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加强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为呼和浩特市政府、企业和数字人才提供政策、服务、信息等“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事项“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对接内蒙古特色产业高端人才聚集平台、“草原硅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平台、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等,实施人才大数据分析,实现就业信息精准匹配和精准投放。
2.建立数字呼和浩特人才需求数据库。编制数字人才需求目录,建立数字呼和浩特人才需求数据库,明确岗位名称、紧缺指数、预计年薪、岗位职责、任职要求等信息。
加强技术产品研发。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创新链关键领域和环节,推行创新攻关“揭榜挂帅”,遴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单位或者联合体开展集中攻关,在工业互联网、5G、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集成电路、虚拟/增强现实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开发一批战略性新产品。依托清华大学-和林格尔新区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内蒙古大数据应用技术学院等创新平台,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物联网芯片、数据库等领域实现突破。支持以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太赫兹技术等传感器技术为核心的高端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应用。
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运行和管理机制,构建集高校、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等为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加快构建标准化、信息化、便利化的科技合作环境,鼓励和调动驻呼高校院所的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落地。整合驻呼优质高校资源,加快推进环高校创新经济圈建设,以和林格尔新区为重点,加强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和研发机构合作,推动建设高水平产业技术研发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各类研发机构,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建立大数据产业和应用相关研究咨询机构、联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和产学研用各环节优势资源,最大程度发挥产学研用合作优势。
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推进“科技兴蒙”行动,依托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线上线下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供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站点网络,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评估、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向市场价值转化。推进区市共建内蒙古科技大市场,打造线上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开展挂牌交易、拍卖、技术供需对接等服务,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依托呼和浩特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北方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促进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形成便利高效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技术创新投融资体系。建立科技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实时对接科技企业投融资需求,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跟踪,对企业信用评级。建立技术创新成果融资风险补偿、资金补贴机制。完善科技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助保金贷款”融资政策,对发展较好的中小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引导优质数字技术企业在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挂牌上市,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1加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研发。依托5G、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呼和浩特市智能建筑、智慧交通、智能电力、信息安全、区块链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加快推进新型传感器、高性能安全处理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开展太赫兹精准定位技术、超微功耗的传感器技术、无线射频识别和传感器完全植入技术的研发应用。
2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思维,创新产学研用对接模式,建立多对多的平台合作模式,以联合创建实验室作为实体支撑,整合高校、企业、行业的虚拟社会资源,建立呼和浩特产学研用创新服务平台。
3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搭建科技成果库、企业需求库、专家人才库,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实现知识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和对接,解决企业产业化技术获取成本高、壁垒厚等问题。
深入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围绕建设创新首府,以呼和浩特科技城建设为核心,积极承接京津冀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输出和先进产能转移,最大限度把全区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和人才引入到科技城,打造国家西部国际科技合作中心、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区、自治区科技创新中心。以创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在电力调度、乳业生产、畜牧养殖、草原生态、工业互联、煤炭交易、公路物流、信息安全等领域,建设一批创业孵化、技术研发、中试试验、转移转化、检验检测等高水平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引进各类创新主体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培育一批协会、联盟型促进机构,服务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加快建设创新孵化器。重点引进全国知名孵化运营机构,通过承建、合作投资和服务外包等方式自建或共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园、科研院所等地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等中试孵化基地、众创空间、星创天地。
大力发展大数据设备制造业。以数据中心新建、替换和定制化需求为牵引,积极推动海量存储设备、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设备、数据采集产品、大数据一体机、GPU/TPU人工智能服务器等数据中心整机制造和组装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数据中心配套设备制造,引入企业开展服务器零部件、机架组装、不间断电源、空调制冷、光纤光缆等配套设备制造,形成产地直销成本优势。围绕数据中心安全可控要求,紧抓国产服务器发展机遇,积极发展信创产业,引进国产芯片服务器、终端制造业龙头企业,建设国产高性能服务器整机制造和组装产业基地。
做强做优做大数据软件服务业。积极对接京津冀等周边城市应用市场,立足数据资源优势,推进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清洗加工、挖掘分析、安全保护及可视化等大数据服务业。发展大型通用海量数据管理软件、数据分析挖掘软件、数据可视化软件、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软件等软件产品。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云渲染等高性能计算产业,积极打造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服务中心、北方地区高性能超级计算中心,不断提升云计算、边缘计算、超算和云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支撑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人工智能推理等高频实时交互性业务。加快建设中国银行、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同城数据灾备中心等金融数据中心,打造和林格尔新区“中国金融云谷”。支持建设“基因+医疗影像”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
培育壮大大数据产业生态。编制大数据产业招商目录,通过奖励、资助、贷款贴息、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一批在线新经济领域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加强产业链企业招引、高端人才引进、项目孵化等配套政策落地。构建大数据企业协同发展模式,开展市级领军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及示范工程项目评选,支持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育本地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鼓励在线新经济领域的高成长性创新企业优先在科创板上市。推动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和林格尔新区数聚小镇、云计算基地科技城等项目建设,探索大数据设备共享制造新模式,依托和林格尔新区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大数据“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现代化软件园,打造内蒙古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创新“云招商、云洽谈、云签约”等方式,积极开展线上推介、洽谈、签约等招商引资服务。
1打造信创产业集群。围绕和林格尔新区、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推进和林格尔新区百信生态适配中心及国产化服务器、PC机产线、同方服务器制造等安全自主可控项目建设。
2打造西北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高标准建设创维智能家电产业园,引进培育元器件、服务器制造等配套企业,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和林格尔新区产业联动发展,打造西北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依托和林格尔新区云计算产业发展基础,围绕电子元器件、服务器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引进培育上下游配套项目,延伸高端信息技术制造产业链。
3建设北方地区高性能超级计算中心。发挥和林格尔新区超算项目优势,积极引进人工智能、智能算法应用等国内外技术领先企业,承接、吸引超算平台项目新建、迁移、更新,逐步形成超级算力集聚。建设高性能计算实训基地,为自治区及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的课题研究以及气象、地震、电力、石油勘探、广电传媒等领域提供超级计算相关支持和服务。到2023年,累计招引人工智能、智能算法应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方向项目不少于8个,逐步形成超级算力的集聚。
4打造中国“金融云谷”。加快推动中国银行、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同城数据灾备中心等金融数据中心建设,大力引进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各大银行、各类金融机构在新区布局建设数据中心、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形成金融机构数据存储、应用科技项目集聚,逐步构建以金融业为中心,涵盖总部经济、金融科技、现代服务业等衍生金融产业的生态体系,建设国内最大的金融数据中心集聚地。
5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呼和浩特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大数据产业链和价值链内在联系的企业和机构资源,实现产业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鼓励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充分挖掘闲置存量资源的应用潜力。加大大数据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力度,加快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扩大平台影响力。
6建设呼和浩特市资源布局与产业分析监测平台。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分阶段构建多维度、可扩展的“产业大脑”平台,支撑政府相关部门全面掌握呼和浩特市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及产业链水平,为科学编制行业布局与结构调整规划提供依据,提升科学决策水平。精准定位问题,引领政府相关部门聚焦断点、薄弱环节、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本质安全。及时反映供给侧改革、新动能培育、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实现数字化布局、数字化监测。
重点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挥和林格尔新区超算项目优势,推进高端服务器生产和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应用项目落地。搭建一批超大规模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推动建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实现数据存储优势加快向数据高密度运算能力和人工智能运算能力转化,形成呼和浩特市特色、国内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超算应用技术。
培育区块链产业生态。加强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区块链技术在农牧业、工业、能源、金融等领域集成创新和广泛应用,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依托金融小镇、云计算大数据创客中心等,大力发展区块链平台、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应用服务等产业,引进一批区块链应用企业,开展区块链创业孵化、应用推广、产品验证、培训等服务。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互动,规划建设区块链产业集聚区和创新创业基地,促进区块链产业集中集约发展。
发展物联网芯片和终端产业。大力支持芯片设计制造领域企业孵化和发展,鼓励“蒙芯”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布局,加快芯片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引进一批识读芯片和传感芯片等下游芯片生产制造企业,提升感知识别核心技术掌控能力。引进力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等传感器生产制造商,以及智能水表、智能电表、智能燃气表等智能数据采集终端制造企业,重点在工业、农牧业等领域布设应用,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推动卫星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动卫星互联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市场应用和运营服务,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及基础配套设施,打造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加快建设北斗内蒙古分中心,实施“卫星+”示范应用工程,在城市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国土测绘等方面推进卫星应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以应用为导向,加强基于高分北斗的应用开发与技术创新,着力打造高分北斗智能制造、北斗开发测试、北斗终端应用产业链,推动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低轨通信卫星、地面信息港项目,针对农业、牧业、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建设提供卫星互联网信息服务。
1建设国家级多民族多国家语言互译开放平台。依托北疆蒙古语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整合内蒙古大学等高校以及相关企业资源,以多民族多国家语言互译为特色,建立国内少数民族及北方沿线国家语言、文字的大数据体系,培育和扶持一批呼和浩特本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
2开展区块链应用试点。以乳业、牛羊肉加工等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品牌打造中引入区块链技术,真实记录商品产地、加工过程、运输流通等信息,通过各方共识确认,建立一物一码的农业商品身份认证体系,保证食品安全。鼓励在政务数据共享、能源交易、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开展区块链试点。
加速农牧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建设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牧场和圈舍中的集成应用,发展“大田数字基地”“车间农牧业”试点。加速推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中国乳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乳业、草业和林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高地。推进“菜篮子”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应用,推进重要农牧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马铃薯、药材、葡萄、乳业、有机杂粮等一批特色农牧产品大数据平台,促进全流程、全产业链线上一体化发展。
大力推进农牧业管理服务数字化。完善农牧业综合管理大数据体系,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农业种质资源监测、耕地草场质量监测、农耕机械设备备案、经营主体等农牧业大数据汇聚,推动农牧业大数据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种植、畜牧、农机等领域应用,提升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和监管水平。加快“三农三牧”信息平台建设,综合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开发一批农牧业APP,推动智慧农业、智慧牧业、农牧业机械化智能化等普及使用,实现对全市农牧业生产经营情况动态在线监管,打通三农领域信息壁垒。利用区块链技术进一步提升农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上链。
培育数字农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定制农牧业、众筹农牧业等新业态,鼓励发展共享农牧业、云农场、云牧场等新模式。鼓励农产品企业利用自建线上商城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电商直播,通过“云直播”“云展示”“云销售”进行推介销售,提升农畜产品品牌知名度。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打造清水河小杂粮、武川莜面、托县辣椒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新渠道。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农村实体店,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围绕马铃薯、乳业等领域推广基于生产交易大数据的授信、保险和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模式,创新供求分析、技术推广、产品营销等服务方式。
1建设数字农牧业试点示范。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发挥呼和浩特市乳业、羊绒、粮油、蔬菜等特色产业优势,建设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精准种植、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智能监控和精准投喂系统,开展高标准农田5G技术应用项目,建设“大田数字基地”示范点,建设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农场、智慧牧场。
2建设一批特色农牧业生产经营大数据平台。围绕马铃薯、药材、葡萄、辣椒、花菇、有机杂粮以及乳业等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特色产业生产经营大数据平台,面向上下游企业提供生产、加工、金融、营销、物流领域专业化大数据服务,实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加工、互联网销售、智能化决策和社会化服务等全程智能化管理。
3建设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依托国家级种业大数据平台,搭建呼和浩特市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和国家草种质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绘制呼和浩特市农业种质资源分布底图,推进农作物、畜禽、饲草等种质资源的智能化动态监测,实时监督管理,为品种选育、行业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加快推进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提质转型行动计划,在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光伏材料等重点行业,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加快推进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危险作业岗位“机器换人”。扩大数字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物流售后等环节应用,加大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领域应用场景开放力度,加强5G、工业自动化控制、工业AR等技术示范应用,围绕乳业、电力能源等优势产业,率先布局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加快建成和林格尔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和呼和浩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全面打造独具优势的工业互联网。聚焦乳业、电力等优势特色行业,积极争取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鼓励工业公司超前部署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推动“5G+AI+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动电力能源、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大中型企业逐步实现云计算深度应用,培育一批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等应用模式。加快推动工业知识、技术、经验的软件化,建设面向电力能源、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特定行业、场景的工业APP,鼓励大中小微企业深度应用。积极争取建设国家乳业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实现乳业数据采集、汇聚和应用。
持续深化“企业上云”行动。加快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探索中小企业上云的典型场景及实施路径,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特点及个性化需求,推进小微企业拓展云计算初级应用,支持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发展。培育壮大云服务商,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面向企业提供可复制的深度用云典型案例和行业解决方案,推动企业从资源上云逐步向管理上云、业务上云、数据上云升级,加快企业上云与上平台融通发展,实现企业全要素资源汇聚于工业互联网平台。
加速培育数字工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共享制造平台,深度整合多样化制造资源,发展“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模式,实现上下游制造企业的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与协同优化。支持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
1加快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推动呼和浩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自治区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提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规模。继续推动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和二期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招商引资和技术引进,提高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全市智慧园区建设,实现工业园区管理数字化、智能化,通过智慧园区建设帮助园区提高经济运行、安全、环保、应急、能控等管理水平。到2023年,全市智慧园区覆盖率达到60%。
2加快企业登云。完善政企合作的登云工作推进机制,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云服务平台,完成大型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深化中小企业“登云”,鼓励平台企业创新“轻量应用”“微服务”,对中小微企业开展低成本、低门槛、快部署服务,实现“登云”企业用户数量大幅增加。到2023年底,培育3-5家登云标杆企业和2-3家优秀云服务商。
3推进数字化车间试点。推动工业公司与大数据企业紧密联动,建设车间通用的智能服务平台,加速“智能机器换人”步伐,实现车间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决策科学化。
4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航天云网、东方国信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围绕乳制品加工、电力能源、化工、生物医药、光伏材料、电子设备制造等产业,引进和培育4至6个全区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5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围绕乳业、电力能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依托伊利、
蒙牛等龙头企业,建设若干国家级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搭建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和林格尔新区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从“行业性节点”打造成为“区域性综合节点”。
扩大电子商务规模,培育本地特色品牌。加大电子商务品牌培育力度,依托乳业、化工、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电子商务品牌,发展“品牌消费、品质消费”。着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提高工业企业采购销售网络化水平。建立以电商信用、统计监测、数据共享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金桥、金川、新城、农牧、盛乐等电子商务集聚区服务能级。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升级版”,围绕马铃薯、莜面、辣椒等特色农产品,依托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站,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物流体系与供应链体系,扩大农村电商规模。加速跨境电商发展,依托“一带一路”、呼和浩特市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等发展机遇,深化与俄蒙“丝路电商”合作。
建设智能物流产业,打造北方集散枢纽。建设智能仓储系统,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机械臂、仓储机器人等技术,打造安全性高、成本低、效率高的智能仓储系统。以京东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为依托,打造智慧物流示范基地,积极发展物流自动驾驶,利用5G、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