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屋定制后商家失联!里外不凡家居称资金链紧张警方已介入
时间: 2025-03-19 14:55:57 | 作者: 大气常压等离子清洗机
产品介绍
近日,广州消费者小文(化名)向南都·湾财社记者投诉称,其在电子商务平台下单的广州左木右作家居有限公司(曾用名:广州里外不凡家居有限公司)全屋定制服务,遭遇多次违约,商家拖延交货后失联,而电子商务平台此前承诺的兜底赔付也未兑现。
值得关注的是,成立仅七个月后,这家被投诉的家居企业就发生更名,并在多个电子商务平台继续揽客。究竟是真的因为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还是钻法律“空子”,借更名逃避法律责任?事件也暴露出家居定制行业履约乱象,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监管责任问题。
2024年8月,准备给家里装修的小文,在社交平台浏览到广州里外不凡家居帖子后,经过商家引导,在某电子商务平台下单并支付了3.5万元预存金,定制全屋三个房间的衣柜。
2024年12月开发商交房后,商家派人上门测量,出了设计图。小文回忆,2024年12月26日,商家提交报价单显示应付款12962元,商家说,等安装好后就退回多余的款项。按照小文家中的定制面积,折合每平方米约500元,“均价比市场价低一两百元,现在回想,低价吸引客人就是他们的套路。”
小文说,按合同约定,生产周期为设计的具体方案确认后30天,应于2025年1月30日完成生产。然而,商家多次推迟交货:
“2月15日承诺2月25日-28日安装;2月19日改期至3月2日;2月28日以‘生产问题’推迟至3月4日送货、5日安装;3月3日又称3月8日送货,但3月6日再次改期至9日;到了3月9日,商家电话、微信均无回应。”小文无奈道。
李女士在2024年3月10日通过同一电子商务平台,向广州里外不凡家居支付26352.5元定制家具,商家承诺同年5月1日交付。
“一到约定时间就以很多理由拖延”,李女士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多次要求退款后商家仅在微信承诺“一周后还”“周末还”,但至今未兑现。2025年1月法院开庭后,李女士发现执行困境:“法官说商家下单后就搬离注册地,佛山工厂早已不存在,执行广州新工厂需我们自证关联性,这远超普通消费者能力范围。”
消费者江先生亦有类似遭遇,2024年10月,其通过“里外不凡家居定制”另一电子商务平台店铺下单1万余元后,又被商家引导银行转账14900元,商家却从2025年1月14日起“失联”。
南都湾财社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受害的消费者组建的“里外不凡定制未发货群”已有49人,统计显示,多名消费者自2024年3月至12月期间,通过多个电子商务平台及线万元,仅两人获得部分退款。
除消费者外,群内还有该公司员工黄小姐等人亦遭遇欠薪。部分消费者报警后,警方以经济纠纷或需调查为由暂未立案。李女士的经历印证此情况:新疆警方因地域限制难取证,商家在微信的退款承诺都未兑现。
江先生质疑:商家表面上既不跑路也不拉黑,每次都承诺发货,却拒不履行,完美规避诈骗认定,这就是他们的套路。其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商家曾表示报警没用,我们正常经营,指其位于广州花都的线下门店仍正常经营。
初始合同为抬头“佛山市里外不凡家居有限公司全屋定制合同”的预算报价表,盖的却是“广州里外不凡家居有限公司”的公章。等测量后的最终版合同沿用相同抬头,却未加盖公章,法律上的约束力存疑。
2024年12月,广东卫视曾报道广州里外不凡家居有限公司涉嫌拖欠30余名消费者装修款项后“玩消失”。
工商信息数据显示,广州里外不凡家居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3月。仅七个月后,2024年11月,其就更名为“广州左木右作家居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肖金辉,注册资本50万元。消费者质疑商家涉嫌经济诈骗,通过更名规避责任。
3月14日,根据小文提供的联系方式,南都湾财社记者拨通了商家肖先生的电话,他称出现以上问题因资金链紧张,也有在逐渐退款,并称刑警在跟进其案件,随即匆匆挂断电话。
小文说,因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下单,事前多次向电商客服咨询入驻商家下单是不是真的存在风险,平台客服多次表示若商家违约将优先兜底赔付。2024年12月,客服称:“保证金不足也会追责商家,平台优先赔付;2025年1月再次确认平台可承担”。然而,截至3月9日,平台仅回应“专员介入中”,未采取限制商家措施,赔付也未落实。
李女士称电子商务平台以“安排专员处理”拖延数月,“直到店铺关闭才说不合作了,我通过北京12315才明白他们已终止合作”。江先生指出,电子商务平台至今仍允许商家正常接单,“若不加管制会有更多人受骗。”
平台客服称,内网查询到该网店已经关闭。南都湾财社记者搜索发现,在电子商务平台搜索里外不凡木作卧室家居旗舰店,仍可以下单,私信咨询商家客服则一直未有回复。小文说,维权群里的14名消费者向电子商务平台投诉反馈,却被要求“自行联系商家”。
近年,家居行业更名现象频发,如金牌厨柜更名金牌家居、居然之家更名居然智家等,多因业务从单一品类向全屋定制扩展。然而,部分企业更名后管理能力未同步提升,导致履约问题。此前,源氏木语等品牌公开警示冒充公司人员诈骗现象,反映行业乱象。
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娟指出,若商家收取货款后未用来生产且失联,可能涉嫌合同诈骗,需调查资金用途。
她表示,企业更名本身不构成免责事由。法律通过合同相对性、法人人格否认、连带责任等制度,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名称变更影响。商家若试图通过更名逃避责任,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司法制裁,包括高额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杨娟表示,若因经营困难导致延期,则属民事纠纷,消费者可通过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诉讼维权,并留存合同、沟通记录等证据,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同时,平台方需强化商家资质审核与履约监督,避免兜底承诺沦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