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来广州与中学生交流寄语学子:坚持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最重要
时间: 2025-04-11 05:24:58 | 作者: 真空型等离子清洗机
产品介绍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宁 蒋隽 丰西西 实习生 刘禹尧 通讯员 谢家祭
4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来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和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与广州的高中生面对面交流。
记者在省实荔湾校区看到,能容纳千人的学术交流中心座无虚席。施一公以真切平实的语言,为省实学子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讲座内容涵盖生命科学的前沿探索、科学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教育的实践路径,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现场气氛热烈,俨然“追星”现场,省实学子大呼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不过瘾,期待未来还能有机会与施一公院士讨论交流。
施一公是我国杰出的生物物理学家,1985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曾长期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2008年施一公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十年后推动创办了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秉持“立足中国大地、高度国际化、精英式培养”的理念,致力于成为一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大学。施一公强调,大学之“大”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大师与创新。西湖大学现有4200名师生员工,尽管规模很小,但其基础研究实力强劲,90%的博士生导师从海外直接引进,科研成果在多个细致划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施一公指出,西湖大学的创办旨在进行大学治理机制、科技评价标准及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方面的创新。学校注重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强调交叉学科的融合与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所有科学类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学生可享受世界一流的科研资源与人文环境。
施一公强调,西湖大学要培养的是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在鼓励个人奋斗的同时,更强调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
互动环节,省实学子踊跃提问,4个提问涵盖科学前沿、教育方法的理念及个人发展,施一公的回答也直指科学前沿,引发满堂喝彩。
有学生问:“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否可能是正确且合理的?中医的有效性是否仅源于草药中的化学成分,而非阴阳五行理论?”
施一公指出,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在实践中展现了疗效,但需要现代化改造。”他以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为例指出,中医的有效性能够最终靠提取有效成分(如青蒿素)实现现代化,屠呦呦团队通过低温提取青蒿素,成功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现代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核心,而非传统思维方法。我建议我们大家多观察、多思考,别急于下结论,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开放心态。”
一名女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学生个性难以充分的发挥。如何跳出应试教育的束缚,培养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施一公表示,高考制度强调公平,但轻易造成“唯分数论”。“学生需要在这样的体系中寻找自我的兴趣和方向。我建议我们大家不要过于在意排名和分数,坚持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是最重要的。”他用一位体育特色院校毕业生逆袭为科学家的故事举例,“考上大学是马拉松出发的第一步,前一公里跑得快的,最后不一定可以得冠军。更重要的是,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不完全依赖于外部环境,而更多取决于内心的选择和坚持。”
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全汉炎在讲座总结时表示:“从施院士的讲话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他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心中的科学火种。我们听到的不单单是知识,更是科学家和教育家对理想的坚守、使命的担当以及对青年学生的期许。”